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绿化 >> 园林绿化发展 >> 正文 >> 正文

纪念程绪珂先生程绪珂,全国风景园林的程绪

来源:园林绿化 时间:2023/6/21
                            

原创chsl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对程绪珂先生的大多数报道中无论她的出生,还是履历都反映出她与上海的无尽渊源。的确她尽管祖籍四川,却出生在上海;她就读于金陵农大,年毕业后随父亲来到地处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任父亲程世抚的助教,并在隶属于工务局园场管理处的中山公园,参加公园的苗圃建设管理;她在上海参加革命,以中共地下党联系人的身份,带领着还在复旦大学园艺专业求学的吴振千等大学生们,搞宣传、写标语迎接上海解放;她是上海市园林局第一任局长,提升了上海风景园林的技术人才高地:她建立了向全国招生的高中毕业才能报考的园林学校。她广集人才,完善了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的人才基底。她将上海龙华苗圃改造成上海第一家植物园,并就此基础建立了上海园林的第一家科研机构——园林科学研究所,也同时提携了严玲璋,培养了周在春;在她的领导下,上海从解放初期各种公园绿地总数约为89公顷,却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每年见缝插绿,艰难地坚持不懈地增加绿地。到她离任的年,经过推出结合城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居住区等规划建绿及苗圃改建等措施,使上海的园林绿化建设顺利进入了年至年的稳定发展期,为第二任吴振千局长乃至第三任胡运骅局长的工作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程绪珂先生无疑是现代上海风景园林的第一人。但是,正如有权威人士说,“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更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一样,程绪珂不仅仅是上海风景园林的程绪珂,也是全国风景园林的程绪珂。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

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年与时俱进的程绪珂先生清醒地意识到风景园林也具有产业性,必须加强对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才能跟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时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当时为中国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的程绪珂提出了组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建议。

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全国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学术会议,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园林属性”,会议认为园林绿化对城市提供的价值不是单一的,它同时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园林绿化以植物为主体,创造了物质产品与社会公共产品,社会将资本投入到园林绿化建设中去,是对环境资源的累积,是再生产能力的储备,而后会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会后经建设部批准组织了全国性的园林经济与管理研究课题,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天津、杭州、无锡、重庆等10个城市,该课题获得了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最初的几个分支机构之一,每年被评为学会的优秀单位。在这个专委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不少园林行政管理部门都成立了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机构,并在专委会的集集下共同出版了专论三集。

至今36年过去了,这个专业委员会不负程绪珂先生的初心,坚持联合北京、苏州、杭州、广东、沈阳、西安、武汉、福州、河南等地的风景园林行政管理部门或学会,组成正副主任为主体的领导集体,在共同参与下积极组织论坛、培训、编写学科研究专论等。完成的“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研究专题报告”就是这专业委员会的成果。这些各地风景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对风景园林经济与管理研究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报告着重阐述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分析评估城市园林绿化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投资和效益,以及研究制定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政策、措施等。

中国生态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创导者

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在程绪珂、胡运骅合著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序指出:“20世纪80年代,正当人们寻求摆脱环境困扰,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我国园林工作者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对城市绿化的性质和任务提出生态园林的概念,赋予园林绿化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初,程绪珂与相关同仁们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资料,仔细梳理总结,深刻思索着园林的过去与未来,敏锐地指出:“风景园林应该从观赏、游憩型调整为生态、游憩、观赏型。”

年在倪天增副市长的支持下,程绪珂先生将“生态园林研究与实施”列为科研课题,在居住区、庭、院、工厂、绿地等搞了26处试点,并设立了11个巡查点,注重园林景观与功能结合,强调环境的使用性、活动性、观赏性和保健性。

上海风景园林界对生态园林理论与实践是有传承的,在程绪珂先生的率领下,年继任局长吴振千亲自主持了上海第一个生态园林规划暨《上海市绿地系规划》,如今实现的上海环境绿化面目都已在这轮规划中确定下了目标。上海的绿化建设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园林绿化观念,确立了“城乡一体化”和“生态城市”的新思路。

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了建设米绿化服务半径的计划,让市民走出家门米就能进入一块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对城市绿化提出了“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的要求。点、线、面、环的有机结合,诠释了园林景观效果与生态效应的完美融合。

再继任胡运骅局长任内,更是上海跨越式进行生态园林的实践、绿化发展的大好时代。胡运骅局长退至市人大后还带领开展了“新江湾城生态保育、恢复与重建”的实践。这是近20年前,上海最早在全国创造的城市双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获得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土地管理类主席奖(一等奖)。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启动了新江湾城(原江湾机场废弃地)开发项目,规划目标建成中心城区生态型、知识型花园城市居住区,成为21世纪城市居住区发展典范。为了从技术上保障新江湾城的合理开发,决定设立《新江湾城生态保育与恢复技术研究》课题。这是在上海城区公共绿地建设首次提出生态保育、恢复和重建的理念。该课题研究与项目建设同时开始,反复研究反复实践,通过研究指导建设的全过程,反之通过建设实践论证研究成果。在整个研究和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态保育与恢复”这条主线。课题研究融于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的每一个步骤中。课题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产、学、研“的科研平台,使本项科研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全面保证。时龄81岁的程绪珂先生是该项目的总顾问。

新江湾城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被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去。至此上海的风景园林建设从城市绿化普通模式及时转向生态化模式。上海生态园林建设的经验也传递到全国各地,至今不少城市对“环、楔、廊、园、林”,“走出家门米建平方米绿地”的绿地规划理念都有了新的领会与感悟。

程绪珂先生的生态园林理论与实践经验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被全国风景园林人接受、继承与传承。

中国几代风景园林人的良师益友

深入工地、平易近人是程绪珂一贯的作风。上海青浦大观园建设初期,交通很不方便。就是程绪珂先生有辆破败的面包车,也必须早七晚七的,即早上七点集合离开局,晚上七点到人民广场解散。在工地上边吃饭边研究工程难点。笔者记得年初第一次随她去淀山湖工地,同车有吴振千、虞颂华、梁友松、柳绿华、张文娟,路上三个多小时就讨论了一路。刚达工地还没下车工人师傅的领班们就高兴地迎了上来,老太老太地大声叫着,就连她养在工地上的那条狗也摇着尾巴奔跑过来。工棚就是办公室,在简单的餐桌上铺开图纸开始解答问题,一不小心脚下还能踢到了堆假山黄师傅的空酒瓶。然后就深一脚浅一脚地去现场。就这样,“抗战八年”建成了大观园,成为全国风景园林界第一个获得国家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的项目。

全国风景园林界老老少少中有许多都是程绪珂先生的好朋友(她称的,譬如她赠笔者书的扉页上题XXX老友),但在大家心目中她是值得尊重的师长。她时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