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年,在万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万科基金会”)新一届理事会上,王石当选为新一任理事长,陈一梅正式加入万科基金会并担任秘书长一职。自年成立之日算起,万科基金会即将迈过第十个发展年头。在这个节点,万科基金会亟需一个工作理念来指导未来的工作方向。
当时,王石刚刚从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上退休,可以更加专注于他一直热爱的公益慈善事业。作为一名资深的公益人,王石曾担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会长,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过言,也一直在积极推介垃圾分类和环保再生利用。在公益领域,王石十分青睐于那些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的话题。他的这些经历为万科基金会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面向未来、敢为人先”最终被确立为万科基金会新的工作理念。
“其实,不止王石先生本人,万科集团在自身建筑产业和城市服务上也有这种面向未来的情怀和基因。一定程度来讲,万科基金会是该基因的载体之一。”陈一梅笑言。
放眼整个公益慈善行业,“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足够亮眼且发人深省。究竟什么项目是面向未来的?敢为人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选择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加上勇于创新并敢于接受失败的态度。”陈一梅回答。
年,万科基金会推出了一个为期五年的战略规划,将战略目标定位于可持续社区,又将社区废弃物管理作为旗舰项目。考虑到垃圾分类这个议题中,可回收垃圾背后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有害垃圾有专门的处理系统,因此万科基金会在社区废弃物管理上着重选择了有机垃圾(含厨余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这一大类。
可以说,万科基金会走的每一步都有其章法。
自年起,万科已经连续3年对“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展开研究,涵盖24个城市,近个社区的个样本数据。其中,年的研究覆盖了全国15座城市,系统产出《年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与意识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废弃物管理信心指数有所提升,废弃物管理整体向好。“我们希望通过具有科学性、专业度的调查研究,提升行业伙伴及社会公众对生活废弃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陈一梅说。
一直以来,万科基金会始终坚持“研究-试点-赋能-倡导”的工作方式。陈一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的五年计划已经过半,各地的试点形成了一些可总结的项目模式。下一步,我们希望将试点经验逐渐工具化,并应用于推广。”
“社区废弃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也要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为了打通‘链条’,万科基金会已经举办两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从论坛的反响程度来看,整个‘链条’正在逐渐串联起来。”陈一梅强调。
社区:社会发展的“细胞”
《华夏时报》:您理解的“可持续社区”是什么样子?
陈一梅:从字面意义上看,可持续社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可持续,另一个是社区。目前,我们提到的可持续大多是从生态的角度谈起,强调环境可持续。除此之外,可持续还应该有一个更大意义上的延伸,也就是人文方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1项对于可持续社区的界定是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社区。这个目标首要提出包容,实际上就是人文层面的可持续。
对于社区,我首先认为它有一层地理位置的含义,指代着各个地方的社群。其次,我认为社区是城市提供服务的场所,是社会的组成成分。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托于各个“细胞”的有效运行。
《华夏时报》:确实是,社区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非凡。
陈一梅:当然。去年疫情发生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在之前,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社区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但疫情发生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跟社区紧密相连。社区为我们提供服务,也帮助我们有效地防范疫情的传播。通过对抗疫情,大家意识到社区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当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就更容易借助社区推动下去。
《华夏时报》:您认为,“可持续社区”与“面向未来、敢为人先”的理念有哪些内在关联?
陈一梅: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我所理解的可持续社区。直观地来讲,可持续是对应面向未来的,因为可持续意味着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必然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敢为人先强调的是一种创新性的精神。实际上,万科基金会将目光锁定在社区建设,无论从中国公益行业还是社会发展层面来讲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做这方面尝试的机构还比较少,因为它涉及社区治理以及人的行为改变等议题,难度较大。不过,我们觉得社区建设与社会大生态密切相关,对未来影响深远,是需要有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