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绿化 >> 园林绿化优势 >> 正文 >> 正文

景观基础设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题展

来源:园林绿化 时间:2023/6/24
北京医院治湿疹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SUSAS

人民城市的景观与公共市政的基础设施

——一场关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专业回应与学术探讨

▲会议花絮

年10月10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自9月25日开幕以来,重点样本社区曹杨新村街道百禧公园序厅展场迎来了第一场专业性、学术性的国际学术论坛。“百禧公园”作为曹杨新村社区更新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示范案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论坛在“百禧公园”的举办正好回应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及“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精神。

▲活动开幕前百禧公园总设计师、序厅总策展人刘宇扬先生现场导览

演讲嘉宾与主持人

演讲嘉宾:

钟京津/FieldOperations设计事务所中国公司总经理

刘悦来/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谭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刘晓嫣/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刘宇扬/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联合主持:

范文兵/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景观基础设施

LandscapeInfrastructure

来自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国内外知名事务所的建筑师们,为大家分享了一场关于“人民城市的景观和公共市政基础设施”的探讨。同时,出席论坛的嘉宾有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局详规处处长伍攀峰,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哲,曹杨新村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殷路群以及来自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和市民朋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范文兵教授作为本场论坛的主持人,以“百禧公园”上海的高线公园为话题开始了整场活动的专业探讨。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徐妍主任发言

“百禧公园作为本次艺术季的一个重要展区,不仅是曹杨新村城市更新的重要项目,更是今年空间艺术季以空间更新为主题的亮点项目。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李强书记开了一个专家座谈会,提到城市景观、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要打造有人情味、高颜值、便利性、文化味的景观,绿化上可视可达,而今天我们看到这个百禧公园,是对这个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回应。这次论坛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分享,让我们艺术季能够成为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标杆性活动。”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徐妍主任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范文兵教授

▲论坛最后环节:嘉宾对谈

主题演讲

ThemeLecture

钟京津:变革性景观

——当我们谈高线时我们谈一些什么

(FieldOperations设计事务所中国公司总经理)

纽约高线公园作为新一代纽约的城市名片,已然成为了整个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高线”作为城市景观以什么样的角色持续存在值得每个人的思考?

共享城市中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城市面貌的元素极其重要,而景观设计也是城市设计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从目前的景观设计来看,结果并不那么有序、真实,似乎更像人工拍照的共享图片。所以,一种变革的、以某种真实感受为前提、更多引发日常生活中戏剧性的场景的景观,是“高线”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团队提出的变革性的景观有三个特点:一是引发戏剧性事件而非场景;二是依据景观生态系统主导新式城市架构;三是社交空间的重塑。

伟大的城市本质上是想成为社会的动物和其他人在同一个城市背景下共同体验创造公共空间。共同创造一个社交性的共享城市,才是推动发展的变革性的景观。公共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功能性复合型的需求。不管是当时的高线还是今天的百禧公园,都在做一件事情,从过去旁白中窥探未来的影子,让所有人参与其中,作为人的命运共同体,在创新和挑战中探索新的所能。

刘悦来:从细缝到路径

——上海社区花园主导的人民城市微基建实验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社区花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景观管制实验,团队在10年的探索里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社会组织的民间运作方式来填补、完善社区生活空间里的微小、碎片化的细缝,借助人的行为而非空间的操作来使社区花园以遍地开花式的生长模式形成可持续性,进而给日常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同时,团队在上海以NGO组织者的身份构建了一个纯民间组织的网络。四叶草堂团队在上海协助不同类型社区设计营造了超过个社区花园,通过培力赋能支持市民自主设计营造了超过个迷你社区花园,同时也组织了场的社区营造坊,希望就基础设施而言,将民众共建共享的社区开放空间升级为社区花园、片区花园、微基建,来实现非常典型的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场景。

张斌:苏河驿站

——作为公共触媒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

(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客座教授)

一江一河的工作在15分钟生活圈的景观基础设施营造中是特别重要的一环,从望江驿到滨江路再到杨浦滨江的一段公共岸线上的设计项目,其实就是一系列微型的公共设施嵌入在景观基础设施当中,成为景观的有机组成并触发市民自发性的参与。

像苏河驿站、望江驿等这样的微型公共空间镶嵌在滨河空间中与社区无缝衔接,为市民提供了更有意思的真切希望参与的场所,这也是设计团队设计这些驿站微型项目的初衷所在,这些项目虽没有过多的形象的呈现,但是却提供一种有温度的公共空间。景观基础设施的要义便在于城市的公共性的提升,以及市民的参与度的增强。这样一种公共性也是上海发展到今天这个时段更有信心共同努力发展的方向。

▲苏河驿站

▲普陀公园驿站

▲顺义路绿地驿站

▲武宁路桥北侧驿站

谭峥:桥/非桥

——基础设施更新背景中的建筑与空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桥是最常见的公共基础设施,讨论“桥”与“非桥”的概念,实际上也是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化”的讨论。

桥的非桥化,就是从他本身的本体功能脱离出来或者附加、变异成其他的功能,讨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