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源于规划。娄底城市建设正是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年来,娄底市规划局始终把城市规划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源,山水融城”的理念,先后完成了娄底城市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专项规划,规划出了一座魅力四射的娄底新城,为娄底绘制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笔者走在街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气势恢弘的大楼,一条条车水马龙的道路,一张张幸福满满的笑脸,构成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令人倍感精神爽朗,心旷神怡。
改革开放40年,市规划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求最大、但求最美”,不断提升城乡规划水平,构建了以总规为总纲、控规为准则、城市设计为指引、专项规划相配套、村镇规划广覆盖的规划体系,以品质城区、秀美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主线的娄底城镇带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11月27日,娄底市规划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娄底由一座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湘中新城发展成为省域次中心和长株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建成区由6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人口由8万增加到53.8万,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为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步一艰辛,一步一发展。如今,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盈盈气象,步步皆景,处处泛绿,“生态宜居娄底”呈现崭新风貌。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编制规划
“我是在娄底长大的,后来一直在外地工作,一直都没好好看看娄底。这次回到娄底,发现娄底变化太大了!拔地而起的高楼、整洁宽敞的道路、美丽的生态公园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娄底人民的幸福生活!”回到娄底的刘先生感叹道。
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建设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娄底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制后,年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版编制完成,先后于年、年、年进行了3次修编。年,娄底又启动了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娄底总体规划始终紧扣“南拓北延、东优西联、扩容提质”的发展主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配置资源空间、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引导调控作用,为城市建设发展不断向新的更高水平迈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市要发展,规划是龙头。目前,娄底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先后编制完成了52项关系城市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万宝新城、孙水南岸、新星北路的城市设计以及孙水河、涟水河风光带景观规划等一些重要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全市7个工业园区在园区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新引擎。通过规划龙头引领,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空间不断开拓,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城市要变美,生态需保护。娄底市孙水、涟水等山水生态基底在城市发展中得到有力保护,培育了山水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完成荷叶镇和杨市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新化县水车镇楼下村、双峰县三塘铺枫树山村、双峰县甘棠镇香花村、涟源市三甲乡古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落群保护规划的编制,启动了大乘山—波月洞及湄江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要快捷,道路须先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道路总长度由20余公里增加到余公里,增长15倍,“三环两快、七纵九横”路网结构基本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入全部连接高速公路,交通方式覆盖高铁、普铁、公路、水运,娄底、新化两个机场纳入规划并开始启动,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促进城市发展
目前,娄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2万;新化县城区23万人,冷水江市区18.5万人,涟源市区16万人,双峰县城13.5万人,城镇人口总人口达万,城镇化率45%。
城镇格局不断改善。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我市“一心两翼”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框架,形成“市域中心城市(50万人以上大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10~30万人城市)、中心镇(2万人以上的城镇)、一般镇(2万人以下的城镇)”四级同步协调的市域城镇发展格局。
村镇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省百城千镇万村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全覆盖”工作,坚持以县市区示范村和“镇村连片开发”为重点,着力推进乡村环境美化、绿化等各项工作,积极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农村体制改革实验区,实现了农村环境生态化、基础设施景观化、农业生产设施化。全市村镇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打造特色小城镇带,涌现出一批特色小城镇,如:禾青、伏口、温塘等工矿小城镇,荷叶、水车、湄江等旅游休闲小城镇,洋溪、杨市、青树坪、三塘铺等商贸小城镇。小城镇带与中心城市互相呼应,推动县域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发展。
园区建设可圈可点。目前,我市共有7个产业园区,市本级3个,每县市各一个,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近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娄底经济开发区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宝新区列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集聚区,娄星工业园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
重点项目落地生根。湘中国际物流园、经开区工业孵化园、安塞乐米塔尔汽车板深加工项目、沪昆高铁南站枢纽一体化项目、涟源市人民路和S绕城线、冷水江群丰路和人民路、新化县城西环线和资江防洪堤沿河风光带、双峰县艺芳路和国藩广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各县市城区发展迅速。冷水江市实施“东扩西联”战略,行政中心搬迁等工程拉动了近10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整体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涟源市积极实施“北扩东延、扩容提质”战略,以环线、新行政中心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同时引入三一重工等工业项目,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双峰县引进“湾田模式”,采取连片开发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带动了县城3平方公里新区的开发建设。新化县城南新区建设卓有成效,北塔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城区常住人口已突破20万人,进入中等规模城市行列。四个县市中心城区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坚持真情为民,打造宜居城市
“生态环境搞好了,不仅能促进产业发展,聚集人才,还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一位退休干部如是说。
目前,中心城区按照“南拓北延、东优西联”发展方向,立足“两型社会”建设,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居住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生态绿地逐年增加。近年来,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面积稳步增长,广场用地、公园绿地占比越来越大;珠山公园、孙水公园、连水河风光带等一系列公园绿地建成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年至年,新建绿地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截至年底,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38%、40.95%、9.61平方米。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心城区道路骨架扩展到78平方公里,沪昆高铁、长韶娄高速、娄新高速建成通车,益娄衡高速,沪昆高速复线动工动工建设,娄底大道建设加速,市域交通网络构建和完善了以公路、铁路交通为骨干,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娄底一污二期、二污一期续建工程,燕子岩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内环线、吉星路、珠山公园和体育中心工程,中心城区穿衣戴帽亮化、环境卫生整治、背街小巷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完成,中心城区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环卫等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需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全面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市县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0%,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9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文教休闲事业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化解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城南中学、吉星小学、新体育中心、新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群众活动中心已经落成,民生服务水平上了新的台阶。
坚持从严执法,加强违建管控
违法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毒瘤,严重影响城乡建设和城市发展。近年来,中心城区控违拆违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按照“以控为主、以拆促控、控拆并举”原则,建立健全了以娄星区、经开区和市规划局为三个责任主体,市、区、乡、村四级联动,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的控违拆违工作机制,违法建设得到了强力整治。
控制新增违法建设是控违拆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强化发现和制止新增违法建设的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城市良好形象和城乡建设秩序,国有土地上,落实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项目到人”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明确各个区域、各个项目的责任人员,把监管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人,做到发现违法建设“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拆除”;集体土地上,强化了属地管理责任,将控违任务压实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严格督促、检查、考核,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坚决杜绝新增违法建设。
违法建设由来已久,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如何处理好现有的违法建设问题,考验着娄底规划人的智慧。年以来,通过对娄底中心城区存量违法建设全面清查摸底,组织开展了违法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中心城区重点区域违法建设“清零”行动等多次专项整治活动。结合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中心城区社区、街道为单位,以影响城市形象、项目落地、创文管卫和群众反响强烈的违法建设为重点整治对象,成建制整体推进违法建设“清零”。配合乐坪办事处等对金谷市场、月塘居委会、火车站居委会等小区进行了清查清理,强制制止和拆除了吉星北路、富源小区、湘中农贸市场、娄益衡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电器科技谷、五洲国际城市广场等地一大批违法建设典型。三个责任主体开展规模以上拆除行动次,拆除违法建设处、50.43万平方米,处罚补办手续处、48.35万平方米,存量违法建设处置率超过70%,超额完成了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拆除了一大批影响城市形象、影响项目实施、影响公共安全的违法建设,为保障城乡建设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服务为先,优化规划管理
近年来,规划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强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建立健全了阳光、规范、刚性的制度体系。为了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更大限度的服务人民群众,组织开展实施了“两集中、两到位”“放管服”“只跑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审批办理总时限由法定个工作日提速到不超过50个工作日。
科学的决策程序是规划科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何让规划决策更加科学、更加透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成为规划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6年,市规划委员会宣布成立,一个新的更高规格的机构应运而生,规划编制、管理和督察工作从此得到了全面加强。年,规划决策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改革,通过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规则,建立了无记名投票决策的“票决制”,使规划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公平。
规划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4年市规划勘测中心资质达到乙级。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晋升为甲级,规划设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为企业减费降负,先后多次调低规划勘测和信息服务费资费标准,年更是直接将近80%的规划勘测和信息服务收费项目取消,改为免费开展相关规划技术服务,有效降低了服务对象的生产生活成本和经营负担。
瞬间惊初见,已改旧时容。改革开放40年来,娄底奋进在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的康庄大道上,城市硬件建设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娄底规划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把娄底打造成为山水相融、宜居宜业、众人向往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把锦锈湘中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娄底人民的美好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