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绿化 >> 园林绿化优势 >> 正文 >> 正文

十年众木成林厚植生态底色

来源:园林绿化 时间:2023/1/31
白癜风哪个医院能治疗得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呼伦贝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推进增绿、扩绿、护绿并举,十年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1.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0.4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1.66个百分点。森林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十年铢积寸累、众志成城,创森建设取得的成就绘就了呼伦贝尔更加浓墨重彩的绿色底色。

一、生态绿量增加,“森林覆盖率”下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启动了打造城市防护绿地、周边生态绿地、推进村镇绿化美化行动三管齐下的增绿“大动作”,明确了以城市为载体、森林植被为主体、绿化美化为手段的增绿工作总思路,全力组织实施森林植被恢复、重点区域绿化、村屯绿化工程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28%,区绿地率34.66%,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4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1平方米,覆盖率均达到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要求。

一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打造海拉尔区“六横六纵、四个出口”的城区绿化网络格局,充分发挥其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立足地域特色,创新设计理念,在年至年间,在推进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对道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近年来,重点建设改造了机场路、成吉思汗路、巴彦托海镇路、北出口、西出口、西外环等主要道路绿化建设,建成区道路绿化面积达到79.62公顷,并针对老城区道路红线限制,增设花坛、构建花境,配套绿化雕塑,乔灌花草结合,针叶落叶树种结合,四季各有不同效果。今年,为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完成了城市公共设施提升改造项目49块新增空地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9.32公顷,完成社区亲民健身路径及附属设他提升改造项目,绿化面积达到5.17公顷,为城市肌理增加绿意,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同时投资1.5亿元,实施了园林绿化项目20个,重点推进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实施2个街心公园建设,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和“见绿、米见园”。

二是共享绿色生态福祉。坚持绿化为民,绿化惠民,在已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及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资源,建成了森林湿地生态观光型A级旅游景区14个。同时,将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功创建了额尔古纳市室韦村、鄂温克族自治旗伊兰嘎查等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村等3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及41个自治区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广泛带动了林木种苗花卉种植、农田观光等特色生态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三是提高道路绿化率。围绕公路“建、管、养、运”总目标,建设城镇类型绿道40.7公里,郊区绿道9.8公里,道路绿化率达82.67%以上,绿色道路联通了宜居环境,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再添新高。

四是加强水岸保护建设。通过实施呼伦湖流域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呼伦湖保护区内鸟类增加7种,鸟类种群数量增加近万只,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沙区牧草种类增加到30余种。呼伦湖流域水岸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向好,周边的流动沙地及半固定沙地得到了有效控制,湿地面积明显扩大。

二、城市内涵增加,“风貌特色保护”下的自然资源换发新生活力

一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及科研价值。据统计,全市共有古树株(含二级古树10株,三级古树株),其中榆树株,樟子松株,兴安落叶松3株,旱柳1株,秋子梨1株,山荆子1株,糖槭树1株,钻天柳1株。现有古树群6处,共56.3公顷,株,其中樟子松5处,面积54.3公顷,株;红松1处,面积2公顷,株。通过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同时,全市各相关部门落实专人管护制度,全面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乡土树种使用率。乡土树种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最佳保障,乡土树种抗性强,病虫害不易爆发成灾。近年来,我市在生态建设工作中高度重视乡土树种种植,在防护林、道路绿化工程中,选用适应性较强的樟子松、落叶松等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树种,在城区绿化中选择云杉、榆叶梅、山丁子、紫叶稠李等作为主要绿化树种,十年来,乡土树种使用率由原来的82.83%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有效保证了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三是提高城市森林自然度。在造林绿化工作中,我市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绿原则,注重乔灌草结合,科学选择树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大力推进城区绿化、工程造林、生态修复项目,持续增加城乡森林绿地面积,有力推进了森林资源增长和国土绿化进程,让森林融入城市的每一个组成单元,努力扩大城市生态空间,提升了城市群自然系统生态功能,全市城市森林自然度保持在0.63%以上稳中有升,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发展生态承载力,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三、保护理念增强,“群众参与度”下的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创建森林城市不是城市的简单升级,而是城市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生态管理建设理念和人民群众参与度、幸福感、认可度的综合体现。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多措并举,一手抓“城市见绿”,一手抓“心中播绿”,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创建森林城市的共同理念。

一是提升义务植树尽责率。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全市认真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各地建立了义务植树,拓展丰富了造林绿化、抚育管护、志愿服务等尽责形式,越来越多的公民自觉履行公民植树义务,尽责率由原来的88.4%提升到89%以上,生动展现了全民义务植树由量变向质变的深刻转变。

二是积极推进科普宣传与教育。建设科普宣传设施与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宣传手册发放、生态知识普及、等线上+线下立体形式的科普活动,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绿色生态意识,共建森林城市。

三是拓宽宣传渠道。不定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大屏幕、宣传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