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8日,站在“一席”的讲台上,杨永川指着三张悬铃木的照片,问台下的观众,猜猜这三张照片来自哪里?
三张图片中,悬铃木都整齐地排列在行道两旁,灰褐色的树干同样笔直,叶片都蜷曲而枯黄。中间那张照片,叶片的枯黄中泛着些模糊的绿色,但左右端详,也看不出更多的端倪。总而言之,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差别。
这三张悬铃木的照片,分别来自重庆、上海、北京(受访者供图)
他不卖关子,很快揭晓答案,说三张照片分别摄于北京、重庆,和上海,虽然这三座城市本身是如此不同。从重庆到北京,要跨越超过10个纬度,和公里的距离。
紧接着,他又展示了更多的照片。
比如在重庆拍摄到的鱼尾葵,一种来自热带的棕榈科植物,此刻正颓丧地垂落,倒挂在树干上,像老爷爷的灰胡子。鱼尾葵的脚下生长着几簇苏铁,批针形的羽状叶片蓬开,坚强地生长在这片不属于它的土地上。杨永川说,苏铁其实是在干热河谷才会出现的一个物种。
杨永川在重庆见到的鱼尾葵与苏铁(受访者供图)
还有全国各地湿地公园里的景观,出奇地一致,“都是一汪水,周边种上一些植物,再做上一些栈桥”。
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杨永川回到了家乡重庆,成为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一名教授。从上海回到重庆的时候,他就开始感到奇怪,这两个城市相距多公里,但城市里面种的树却都差不多。
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当他在演讲台上向大家展示他从不同城市拍摄的绿化植物照片时,几乎没有人能够识别出相应的地域。
他向每个人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城市里的植物,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不自然的自然在绿化植物这个问题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究竟有多相似?
为了得到答案,杨永川做了点简单的工作,花上半小时,把自长江头到长江尾的大城市的市树市花全部查一遍,“因为市树、市花,通常是在一个城市普遍种植的植物。”
这其中涉及到的11座城市,从昆明起,延伸近公里,至上海,也就是从北纬24度的中亚热带,跃向北纬31度的北亚热带。而有趣的是,11个城市中,有5个都把樟树作为了自己的市树。
其中,分别居于长江头尾的昆明和上海,竟然都选择了玉兰,作为自己的代表性植物。
长江流域城市水生植物与木本植物的相似性分析图(受访者供图)
那么城市植物的相似,是由野外原生植物的相似导致的吗?他紧接着,到城市的野外,受人类活动干扰极小的自然环境中去做调查。
通过相似性分析,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城市绿化植物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其中最相似的是水生植物,相似性在0.6以上(完全相同为1)。但这些城市所在地域的野外自然环境中,各种植物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却极低。
这意味着,自然仍旧是那个异彩纷呈的自然,但城市却变成了雷同的城市。
在杨永川的办公室里,他告诉我:“我们的校园里面,没有哪一棵树跟附近歌乐山上自然森林的树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完全是在一个自我营造的环境里面,跟几公里之外的自然完全不一样。你说它绿化好,很自然,但其实它又完全不自然。”
城市的建设驱动着绿化的扩张,人们对于城市树木的需求,更多着重于实现短期的审美意图,却并不考虑植物与地域的适配。
杨永川说,重庆这座城市原本不适宜种植银杏树。但偏偏银杏又在重庆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最适宜种植银杏的地方,是纬度更高或者海拔更高的地方,像北京或者西安,或者是比重庆主城区高出米的金佛山上。在那些土地上,昼夜温差更大,入秋后的银杏满树金黄。但在重庆主城区种植银杏,树叶还半黄半绿时,便都落掉了。
杨永川在野外调查野生银杏(受访者供图)
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公寓门口搬来了一棵来自澳大利亚的佛肚树,它的树干膨大鼓胀,像根巨大的棒槌。杨永川当时正在攻读生态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于是很快注意到这棵新来的大树,并且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