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绿化 >> 园林绿化资源 >> 正文 >> 正文

绿谷绿峰绿珠天津这样绿

来源:园林绿化 时间:2023/6/20
                            

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开始由蓝图走向实践。3年多来,一片城市绿洲正在“津城”“滨城”双城之间悄然生长。“双城屏障、津沽绿谷”初具规模,生态资源富集的“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双城格局的“绿珠”效果良好呈现,绿色生态屏障已成为新时代天津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发展的靓丽“名片”。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先后发表《建设大美绿屏绘就生态文明新时代画卷——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创新实践》《构建引领转型发展“绿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之生态成果》,聚焦天津绿色屏障建设。

建设大美绿屏绘就生态文明新时代画卷——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创新实践

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开始由蓝图走向实践。

天津市将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高标准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完善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

津南绿屏辛庄湾林田水草复合型生态区。

西青绿廊按照自然质朴理念,恢复村庄自然本底。

津南绿屏花草相映的场景。

津南绿屏八里湾按照“四宜”原则,构造“大林、大水、大绿、大场景”的生态格局。

立足大环境大系统,高站位谋划布局

天津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京津冀协同大局,确定了“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格局。其中,“三区”是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和南部团泊洼—北大港—东淀洼生态湿地保护区,“两带”是指东部蓝色海湾生态带和西部生态防护林带,“中屏障”就是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绿色生态屏障。通过中屏障将南北两大湿地连接起来,同时向北连接通州,向西南连接雄安新区,构建起环首都东部屏障带。

天津市把加强绿色生态屏障,作为推进绿色发展、永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打造环首都生态“护城河”、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天津市的实际行动,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站位谋划布局。

年,《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年)》出炉,形成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天津特色”。

立足“津城”“滨城”发展大局,天津市划定了东至滨海新区西外环线高速公路西边线,南至独流减河南岸,西至宁静高速公路东边线,北至永定新河北岸的规划建设范围。该建设范围南北向长约50公里,东西向宽约15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5个行政区和海河教育园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天津市着眼于大系统、大场景的生态体系,规划形成了“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一轴”是指海河生态发展轴。海河沿线两侧各米范围内规划为蓝绿空间,现有企业近期保留,远期转变为蓝绿空间。“两廊”是指古海岸湿地绿廊和卫南洼湿地绿廊。“两带”是指永定新河湿地涵养带和独流减河湿地涵养带。“三区”是指北部以湿地湖岛和创新聚落为特征的北湖区,中部以海河绿廊为核心的中游区以及南部以林田农苑和村镇组团为特征的南苑区。“多组团”是指由东丽湖、空港经济区、高新区、津南城区和王稳庄等多个城市组团构成的分散式、小体量、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其中,“一轴”“两廊”“两带”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区“天”字形生态空间骨架结构。

天津市还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禀赋和规律,确定了近远结合的建设目标,近期至年,远期至年,远景展望至年。年,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一级管控区建设基本完成,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0%;二、三级管控区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绿色生态屏障雏形基本形成,“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特色风貌初步显现。

为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高质量实施,年天津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市相关部门、5个行政区共24个成员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绿色生态屏障领导小组,依法依规统筹推进各项建设。

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规划体系

在绿色生态屏障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相关成员单位依据总体规划,围绕规划目标,分解任务,细化指标,精准设计,配套形成了绿色生态屏障规划方案体系。其中主要包括规划、法规、导则(细则)、工作和实施方案及其他配套文件等5个方面39项成果。该规划方案体系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其一,编制“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天津市以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超前谋划,形成了专题研究、屏障区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等领域的21项成果。为了做好屏障区规划,天津市采取专家工作营的方式,聘请城市规划领域知名专家担纲领衔,认真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建设先进理念,编制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年)》,建立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总纲”。为了开展专题研究,天津市成立了城市空间、生态本底分析和评价、水专题、土壤修复及大气环境、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及人居环境整治和田园综合体7个专项课题组,专题分析研判屏障区情况,为屏障区规划编制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了做好专项规划,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市水务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别编制了路网、水系、造林绿化、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工业园区治理工作专项规划。天津市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海河教育园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细化各项指标和要求,分别编制了6个分区规划。此外,在充分考虑村庄意愿的前提下,天津市还完成了30个保留村庄规划,明确了保留村庄的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其二,出台刚性约束的法规体系。天津市通过颁布两部地方性法规,对绿色生态建设作出规范,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固定下来。年5月28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对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三级管控、建设责任等作出明确界定。为了加强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理,年9月25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理若干规定》,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保护、管理等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

其三,配套规划实施的细则体系。《天津市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实施细则》《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景观道路设计技术导则》《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设施农业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导则》《天津市高标准池塘建设标准》《天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旅游专项规划导则》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四,健全推动落实的方案体系。《天津市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工作方案》,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和有关要求作出明确。《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方案(—年)》,对推进拆迁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十大重点工程”建设的任务、目标、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作出系统规范。

其五,印发保障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天津市印发了《京津冀东南部生态屏障综合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天津市义务植树技术规程》《双城屏障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年)》等8个指导性文件。其中,《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各级管控区界线图(1/0)》确定了一、二、三级管控区的具体边界;《关于加强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通知》对在屏障区内各级管控区内开展建设项目提出了详细的控制指标要求;《关于加强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引导产业向绿色转型发展;《双城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生态单元管控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建设的管控要求。

尊重区域自然禀赋,贯彻“四宜”原则

在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过程中,天津市充分尊重当地地理风貌和自然禀赋,遵循“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四宜”原则,统筹“林田水草、河湖湿地”的一体化修复。

“宜林则林”——构建津沽绿色森林屏障。天津市加强森林建设,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一方面,利用荒地、滩地、拆迁地、清退用地,进行地形重塑和森林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提升现状林地园地、公园防护绿地等区域的种植力度;此外,优化交通断面,增加道路交通用地森林覆盖率。至年,一级管控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栽”的植物种植原则,天津市既考虑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的层次搭配,又考虑植物不同季相色彩的变化搭配,形成林相丰富、配置合理、各具特色的植物空间。该市选择与区域土壤气候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种类,乔木以杨、槐、柳、榆、椿为骨干树种;灌木配置适量花果木,形成景观性植物空间;地被、草本类选用苜蓿、马蔺、委陵菜和波斯菊等具有观赏价值且低维护成本的品种。景观林种植注重经济性并考虑远期景观功能的植入,前期密植小规格乔木,控制建设成本,后期疏苗间林,用于补贴生态空间建设与维护成本,并为生态休闲活动预留空间。

“宜农则农”——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一方面,结合绿色生态屏障区水稻种植特点,以生态建设为导向,按照“增粮、增林果”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小站稻种植面积,增加生态林、生态果树种植面积,减少控制玉米、棉花等种植。另一方面,结合绿色生态屏障区植树造林建设,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等复合利用发展模式,加大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作物种植。此外,天津市还在市域层面统筹调整耕地布局,结合台田系统建设,优化绿色生态屏障区内土地利用空间,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宜田则田”——重现津沽鱼米之乡风貌。天津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将适于耕种的拆迁地、荒地、滩地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恢复为良田,并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屏障区内规划水稻种植面积为33.33平方公里(5万亩)。具体举措包括:在津南区、西青区、东丽区等传统水稻种植区域,推广小站稻种植,重振特色农业品牌;强化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鼓励稻蟹混养、稻鱼混养等绿色循环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提倡稻田种植兼具人工湿地效果;加强对75.86平方公里(11.38万亩)基本农田的严格保护,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和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重点加强对王稳庄、八里台、小站、北闸口、葛沽、黄港水库与东丽湖周边集中连片农田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开展田间道路和土地平整工程,建立基本农田管护机制,强化标准化基本农田的后续管理与养护;开展土壤改良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施农田防护工程,在农田周边建设农田防护林,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根据区域农业布局调整建设要求,天津市统筹田水林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及开发整理项目建设。

“宜水则水”——重塑津沽水生态环境。通过高效利用外调水,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积极利用再生水,加强利用雨洪调蓄水,合理利用独流减河宽河槽湿地净化水等举措,天津市建立了多源共济的水源保障,切实保障了区内3.21亿立方米/年生态及农业用水。该市构建了“三横一纵两片区”的河湖连通循环体系:“三横”指横穿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永定新河、海河和独流减河三条一级河道;“一纵”指“北水南调”东线工程;“两片区”指以海河为界的南北片区。在此基础上,天津市治理河道,新扩建、改造河泵站,使区内河道、湖库勾连成网,实现水系循环、活水成网、丰枯互补和优化调度。在古海岸湿地绿廊与卫南洼湿地绿廊区域、金钟河湿地片区与海河生态芯等重要生态保育区域、农田鱼塘等周围,天津市还建设了自然形态的池塘、浅滩等人工湿地水系,增加区域复育生态及调蓄雨洪的功能。以湖库和河道水系为骨架,人工湿地水系为补充,天津市形成了两级水系系统,提升了蓄水增容能力,加强了二、三级管控区海绵城市建设。

以绿色低碳为本底,实施三级管控建设

依据《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划分为三级管控区。其中,一级管控区.3平方公里,占比61%,按照“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进行布局,禁止一切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7平方公里,占比20%,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建设高标准绿色建筑,完善环境保护配套及绿化工程,提升城市品质;三级管控区平方公里,占比19%,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加强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动区域有机更新,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级管控区全面清理整治,修复蓝绿空间。一级管控区主要由生态廊道和外围的田园生态地区构成。生态廊道地区包括宁静高速公路、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和唐津高速公路与官港水库3条纵向廊道,永定新河与东丽湖、军粮城与无瑕街北、海河、津晋高速公路和独流减河5条横向廊道。田园生态地区主要位于津南区南部地区和东丽湖组团外围地区。一级管控区内严格控制项目开发建设活动,除生态保护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大民生保障工程、营造人可接近的环境景观和绿道等附属设施外,禁止一切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一方面,全面关停散乱污企业,撤销整合工业园区,保留企业全部进入园区,把腾退用地转为生态空间;稳步拆除清理已完成小城镇建设的旧有村庄,大面积复耕复垦和造林绿化;另一方面,系统清理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用地和私搭乱建,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使蓝绿空间得到拓展的同时,呈现出绿色、生态、自然的本底。

二级管控区严控开发强度,提升蓝绿空间。二级管控区主要由规划管控范围内的示范小城镇、特色小镇和示范工业园区等地区以及重要生态廊道周边尚未开发的地区构成。管控区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与开发强度,建设高标准绿色建筑,完善环境保护配套及绿化工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管控区内各类示范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按照《国家园林城镇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居住建设项目容积率原则上不高于1.5,绿地率不低于40%,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和生态良好的宜居城镇;建设“口袋公园”,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创建国家园林城镇。管控区内各类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明确了17个保留和整合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二级管控区须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建立生态工业链,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级管控区内涵式发展,拓展蓝绿空间。三级管控区主要由现状开发建设比较成熟的地区构成。管控区突出绿色提升,实施城市修补工程,拓展绿地空间;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加强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动区域有机更新,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各类产业园区坚持以城产融合为导向,以高端、智能和绿色为发展方向,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完善生态工业链,加快完善园林绿化和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新建工业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0%,营造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空间环境。

坚持生态绿色优先,统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

围绕“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规划格局,天津市统筹推进造林绿化、拆迁与生态修复等“十大重点工程”,打造大生态、大系统、大格局、大场景的“生态屏障,津沽绿谷”。

在造林绿化工程方面,天津市按照因地制宜、生态集约、亲近自然和多样化的原则,编制了造林绿化规划,丰富植物种类,优化林相结构,改善动植物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加快农业田园、绿道等绿色节点空间的建设,提升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森林植被覆盖率。同时,该市实施城区绿化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城区公园建设,拓展绿地空间,塑造绿色宜人环境。截至今年7月底,新造林11.22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

在拆迁与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天津市制定了违法建筑拆除和违法用地腾退实施计划,逐步拆除违法建筑和腾退用地。截至今年7月底,拆迁旧有村庄.48万平方米建构物,工业园区由65个撤销整合至17个,拆迁清理村台、园区17.2平方公里,蓝绿空间提升至64%以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天津市编制了农田、鱼塘、林木、设施农业等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导则,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改造工程,发展高质量水稻种植项目。截至今年7月底,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多亩,提质改造耕地7万多亩,新建和规范农业附属设施多处。其中,小站稻种植规模稳定在5万亩左右,品牌效益逐步显现,稻渔综合的种养模式也为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方面,天津市编制了水系规划,合理布局水生态环境。该市全面梳理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内主要河道、湖泊、湿地等情况,串连水系河网,形成对外连通市域水系、对内水系沟通循环的总体水系格局。同时,该市加快实施自然岸线恢复和河道疏浚、河道治理工程。截至今年7月底,新建大型泵站8座、水闸1座,完成区级水生态建设工程51项、重大水环境治理工程30余项,连通了区域内大部分河湖水系。

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工程方面,天津市整体规划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程。对30个规划保留村庄,天津市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村庄规划,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对规划不予保留但近期难以迁并的村庄,天津市以维持现有村庄规模不变为原则,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今年7月底,津南区西官房、西小站村等5个乡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已经全面建成。

在旅游发展工程方面,天津市坚持“修复、降熵、活化、友好、辐射”五大战略原则,编制了绿色生态屏障区旅游专项规划及导则。该市加强对主题娱乐、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旅游产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完善了旅游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截至今年7月底,胡张庄田园综合体、葛沽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并同步配套了部分文旅服务设施。

在道路交通建设工程方面,天津市结合绿色空间,构建了快慢结合、全域连通的绿色通行体系,在一级管控区内构建了以生态路为骨干、绿道为支撑、田(林)间路为补充的三级生态道路网络,增强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的可到达性和可亲近性。截至今年7月底,天津市新建生态路、绿道、田间路余公里,初步搭建起了三级路网体系。

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方面,二、三级管控区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解决了排水除涝、垃圾清理等问题。截至今年7月底,以海绵城市为重点的20余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已经启动。

在污染治理工程方面,天津市实施土壤、水、大气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能力,综合整治污染水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截至今年7月底,共关停多家散乱污企业,将大量腾退土地转为生态空间,并治理了44条黑臭水体,消除了劣V类水。

在综合监管工程方面,天津市搭建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综合监管平台,与市政务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同时,天津市还整合了监测、规划等各类数据资源,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的调查、规划、建设、监管工作提供了统一、权威、实时的数据基础。目前,天津市已开发电脑移动端巡查软件,累计完成了90余项数据上图及可视化展示,提供了项数值统计表与余项专题地图,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信息支撑。

综合运用新技术,全面提升“五位一体”生态功能

天津市坚持生态、自然、质朴的建设理念,根据每个生态功能类型区域自然生态本底条件,采取自然恢复与系统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全面恢复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打造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农林复合、滨湖生态、滨河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态功能。

为了加强生态功能建设,天津市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从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生态入手,基于“轻梳理、浅介入、微创修复、系统修复”四大原则,系统保护修复生态斑块、基质、廊道及各类生态要素,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综合价值的最优状态,持续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其一,生态廊道贯通南北支撑生态骨架。绿色生态屏障将规划建设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理念,呈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景观的“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以海河生态发展轴、古海岸湿地绿廊和卫南洼湿地绿廊、永定新河湿地涵养带和独流减河湿地涵养带构成双城生态屏障区“天”字形生态空间骨架,北接天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南连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形成了贯通南北的生态大廊道。目前,通过水系的连通、水环境的治理、植被的复绿、拆迁修复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等,“天”字形骨架生态空间结构初显雏形,双城生态屏障廊道已初步形成。这使得廊道及廊道周边环境得到充分改善,进而发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调节水循环系统等作用,构建了“林田水草、河湖湿地”多要素、全系统的生命共同体。

其二,生态保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客观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双城生态屏障区,天津市通过开展大面积植树造林,丰富林下植被,恢复湿地涵养,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水生态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完善生态链,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突出了大林、大绿、大写意的生态品质。经过3年多建设,金钟河湿地、海河生态芯、官港森林公园、王稳庄东部四大生态保育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并带动了周边环境改善。津南咸水沽湾、双桥河湾、海河生态芯、古海岸湿地绿廊(中段)、西青绿廊等地已初步显现了“大水、大绿、成林、成片”的生态景观。津南区海河南岸形成了“林深海棠红、美景花映树”的绿屏咸水沽湾、“绿树前池静、小站稻香浓”的绿屏辛庄湾、“林深泛五色、水畔荷香情”的绿屏双桥河湾和绿屏葛沽湾,呈现了飞鸟云集、满目苍翠、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花海繁茂的生态美景。

其三,农林复合拓展生态生活新方式。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坚持农林复合、林田互补,以海航城南部片区、开发区西区南部片区、八里台东部片区、北闸口周边区域、小站周边区域、天嘉湖区域、王稳庄“七大片区”为重点,打造林田相映、林田互补的田园生态区。这有利于实现林地、田地与水溪、湿地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改善区域小气候,助推生态环境改善,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经过持续修复和保护,西青区王稳庄西南部、八里台等地呈现了大田大绿、林田相依、田水相映的生态田园特色。其中,王稳庄的“稻香公园”将现代农业元素、湿地风景资源与中化农业、国家粳稻中心的技术产业优势相结合,突出水稻文化展示,年成功举办了“天津市农民丰收节”和“国际种业博览会”。

其四,滨湖生态打造津城“沽上风情”。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从打通地区水脉入手,统筹林田水草多系统治理与恢复,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高质量的生态基底。一方面,通过恢复永定新河、金钟河、海河、独流减河以及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内二级河道两侧等的生态功能,实现水系连通。另一方面,以增加蓝绿空间、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构建“河湖湿地连通、南北互济、水清岸绿”的水生态格局。此外,新增金钟河、古海岸绿廊、卫南洼湿地三处共24平方公里的复合型湿地区,提高防洪、灌溉、生态养殖、生态游憩等综合效益。在一系列修复治理下,屏障区内的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仅官港湖每年就有多种候鸟驻足,其他区域也发现了灰椋鸟、苍鹭、大斑啄木鸟等40多种野生鸟类和狐狸、野兔等1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

其五,滨河生态让水系成网内外循环。滨河生态区域主要包括永定新河沿岸、金钟河沿岸、海河沿岸、独流减河沿岸以及其他河道沿岸区域。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积极开展水系连通、沿河林地廊道建设,依托河流水系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充分发挥滨河水系与林地的生态功能。在水系连通方面,打造屏障区河湖循环体系:围绕穿越双城生态屏障区的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三条一级河道和纵贯南北的“北水南调”东线工程,以及以海河为界的南北两大片区,通过治理河道、新扩建改造闸站,使区内河道、湖库勾连成网,实现屏障区水系南北互济、连通顺畅、水清岸绿、引调自如,构筑双城中间地区的绿色生态水网。同时,以湖库和河道水系为骨架,以自然形态的池塘、浅滩等人工湿地作为补充,形成两级水系统,恢复津沽水生态环境与湿地涵养功能。在路林连通方面,打造林在河边、河在林中的大美生境:以生态路为骨干,将林地、河渠连接成网;以绿道为补充,依托生态片区内河流、干渠进行布设,承担各生态片区内休闲道路的功能,对内有机连通片区内分散的生态斑块,对外无缝衔接游览路。此外,采取见缝插绿、植草披绿等方式,将屏障区一级河道、二级河道和若干干渠与水溪堤岸的片林、丛林连接起来,形成林水相映、水林相融的水网林带和林水生态廊道。

西青绿廊小泊生态区采取台田法植树造林、疏通水系。

构建引领转型发展“绿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之生态成果

万亩稻田,风轻云淡,鸟语花香。

西青绿廊小泊生态区,林水相依。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是我国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而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高标准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天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手笔之作。

3年多来,一片城市绿洲正在“津城”“滨城”双城之间悄然生长。“双城屏障、津沽绿谷”初具规模,生态资源富集的“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双城格局的“绿珠”效果良好呈现,绿色生态屏障已成为新时代天津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发展的靓丽“名片”。

支撑“双城”发展格局,服务城市“精明增长”

做好“战略留白”“绿色留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勉励各级干部的话语。为城市“留白”不仅体现审美品位,而且关乎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城市发展要有“留白”意识,需要城市管理者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

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提出把大量建设开发用地转为生态用地、划为“留白区”,并以务实举措推动绿色生态屏障由蓝图变为实践、成为现实。

为此,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天津规划建设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彻底改变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东西对进、相向拓展“摊大饼”式粗放发展路径,构建“津城”与“滨城”双城辉映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这为推动全市走“紧凑城市、精明增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前些年,随着天津‘城市发展主轴’‘西部城镇发展带’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温区由中心城区不断向西北和东部扩展,逐渐发展成为沿‘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一线的城市热岛链。特别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热岛’中心区,呈现显著联合态势,津滨‘超大热岛’现象日趋明显,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津滨‘超大干岛’。”在今年7月12日召开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成果现场研讨会上,天津市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吴振玲说,“但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3年来,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降温增湿效应显著增加,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热岛’的发展被阻断,屏障区内热岛效应明显减弱,有效改善了小气候条件,为高质量推进‘津城’与‘滨城’建设,推动全市走‘紧凑城市、精明增长’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倒逼绿色转型发展。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规划建设,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也是实施生态赋能的有力行动。

从年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试点到年全面展开建设,天津紧紧围绕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恢复绿色本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到今年年底,初期建设目标将完成,目前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成型。据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含部分水面),林木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64%。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成规模的生态区域已有20多处,面积达多平方公里,“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已经显现。屏障区近19万亩林地,每年可产生15万亩~20万亩森林碳汇,同时还储备了湿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汇能力。

与此同时,绿色生态屏障区还以绿色本底、绿色业态引领转型发展。一方面,以高端、智能和绿色为发展方向,注重“智能﹢”新产业培育,强调高质量发展,培育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其中,智能科技以机器人产业、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新一代基础软件和智能终端为主的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产业和大数据产业为主;生物医药以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技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主;新材料以纳米材料、高性能材料为主;新能源以动力电池、绿色能源为主。另一方面,以生态优先、高端引领为原则,深挖绿色、科技和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会展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建设绿色高端服务业示范区。此外,重视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依法对各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发展文旅融合产业。

国家会展中心位于天津绿色生态屏障二级管控区内。为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对国家会展中心的配套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会展带动功能,打造展现天津新形象的“生态会客厅”,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天津国家会展经济区规划。该会展经济区选址于津南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以国家会展中心为核心载体,严格遵循绿色生态管控区要求,旨在构建以会展经济特色链、智能科技产业、新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将国家会展经济区与绿色生态屏障有机衔接,高水平设计建设海河南道国家会展中心段景观,立足生态功能,打造生态场景,注重生态体验,实现生态价值,充分彰显森林会展、氧吧会展、绿色会展、田园会展等特色,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打造新时代城市田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绿色生态屏障咸水沽湾片区,来者可见一片郁郁葱葱、花海繁茂的生态景象。云海下,风吹稻浪,绿波荡漾,景色醉人。人们在这里取景自拍、定格风景,也定格了与自然对话的瞬间。

稻田是最好的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种植水稻既能建立离人们最近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美化净化环境最经济的有效措施。绿色生态屏障区所在的区域,历史上水源丰富,是北方特有的鱼米之乡。但随着水资源短缺,传统农业种植方式逐渐改变,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绿色生态屏障区通过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起到了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效果。如今,绿色生态屏障区内水资源条件得到恢复,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合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振兴,绿色生态屏障区水稻种植规模得到恢复和扩大。去年以来,部分小站稻品种亩产增加近1/3,品质大幅提升,每公斤稻米价格提高近1倍,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绿色生态屏障区保留了津南区30个尚未纳入城镇化建设范围的村庄。对于这30个村庄,天津在充分考虑村庄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村庄发展布局,编制了村庄规划,并给予政策性支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占压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允许通过实施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平移和布局优化的方式,调整村庄布局;加快已纳入城镇化建设村庄的拆迁安置工作,一级管控区内需拆除村庄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关停与农业不相关、低效、高污染的农村小散乱污产业,引导新建工业项目向规范的产业园区集中。同时,拆除后的村庄根据林田改造规划进行复垦复绿,保障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规模,构建生态廊道。保留村庄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乡村体育、农产品加工流通、新型服务业等符合相关规定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且与农业产业无关的产业项目不在保留村庄内开发建设。

根据规划,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保留1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用于保留村庄的发展建设;二三级管控区内村庄发展与城镇、功能区发展相统筹;保留村庄按集中整合、原地提升改造两种主要模式进行村庄建设。集中整合模式是指以一个村或几个村进行建设用地整合,建设集合住宅小区集中安置村民,整合出的用地用于符合绿色生态屏障区管控要求的村庄新型产业业态发展。原地提升改造模式是指在保留原有村庄布局基础上,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低冲击、微介入地推动村庄建设的发展模式。保留村庄风貌体现村庄特点,与地域田园景观风貌相协调,加强对传统空间肌理的保护与传承。村庄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12米。保留村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达到基础设施“六化”标准和公共服务设施“六有”标准。

培植区域生物多样性,建设环境友好示范区

前些年,受城镇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天津的生境逐渐退化,动(植)物种类逐年减少。通过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碎片化的生态后,天津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野生鸟类恢复到多种,哺乳类动物恢复到10多种,多年不见的震旦雅雀、豹猫等野生动物又出现在屏障区。

其一,连通生物迁徙通道。结合古海岸湿地绿廊、卫南洼湿地绿廊等廊道建设,设置生物迁徙通道,提供生物活动空间,恢复生物多样性。对于间断点,构建上跨式或下穿式生物迁徙通道,保障连通性。

其二,营造动物栖息地生境。根据哺乳类、鸟类、鱼类栖息特点,以低影响方式营造动物栖息地生境。在哺乳类栖息地营造方面,实施不同地被植物的生境强化,加强河道植被带、楔形绿地建设,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设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种植多样植物,保障食物;恢复湿地景观要素,实施天嘉湖、官港湖、东丽湖等湖库水面净化,构建滨水栖息地;营造一些小的栖息洞穴,提供庇护、阴凉和攀爬的媒介;引入伐木堆和乱石堆,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创造隐秘条件,保障栖息修复。在鸟类栖息地营造方面,优化水岸过渡地带设计,利用木桩、枯树枝、大石头等,实现鸟类漫步;引入栖息树洞或鸟巢,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对于人工湿地,确定需要吸引和恢复的目标物种,采取水体连通、生态补水等方式调控水体、水位,满足不同鸟类栖息对不同水深的要求,栽植鸟类喜嗜或喜栖植物,提供鸟类觅食所需要的水动力条件,稳定湿地水质,湿地水体一侧不设置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在鱼类栖息地营造方面,根据栖息地的鱼种类设置人工鱼礁;设置水下废旧构筑物,提高基底丰富度,为鱼类提供庇护和栖息场所,也为一些水生植物构成立地条件;控制捕捞强度;种植金鱼藻、黑藻、浮萍等鱼类喜嗜植物。

天津市政府参事、生态环保专家包景岭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是近几十年来天津大手笔的建设项目,终结了生态系统破碎的趋势,通过补偿方式进行修复,在东西方向构成双城之间的屏障,在南北方向连接两大生态系统形成整体,构建了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生境。”

生态系统恢复助推了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根据区域生物多样性与评价结果统计,天津市现有高等植物30科73种,在数量上以禾本科、藜科和菊科种类最多,碱蓬、芦苇等物种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且多为优势种。通过观测,目前鸟类有11目15科22属多种,其中以雁形目最多,有9种;其次为雀形目,为5种。包景岭认为,目前天津的生态系统基础很好,未来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后,可以将更多珍稀鸟类吸引来。比如,在绿色生态屏障的整体生态系统里,距离湿地不远处就有大量林地,可以吸引很多在湿地觅食、在树上栖息的鸟类回归留驻,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全面开展生态治理,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系统性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绘制了更多森林、田园、湿地、河湖美景,创造了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条件,积累了更多引导绿色循环农业、精致农业发展的经验,培育高端、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底和潜能。

“有价值,有创新,产生了新的生态效果!”这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森林经理学学科带头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冯仲科对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评价。他认为,我国整体上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因为土壤盐碱化,天津的林业一直不发达。年以来,天津通过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协调了山水林田湖草,营造了大量林地,既增加了林地面积、改善了森林质量,也使得生态环境能力有了持续提高。俗话说:“家有千棵杨,不用打柴郎。”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天津按照“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及“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选择的是刺槐、国槐、白蜡、柳树、椿树等适应性强的特色树种和优势树种。这些树种经过几年培育已整齐成林,形成规模。天津市林学会专家孟继森认为,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种植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尽显生态标杆作用。目前,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18.73万亩林地、25%以上的林木绿化覆盖率,处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合理区间水平,对于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和病虫害发生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城绿廊合理的规划布局,呈现出的“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效果,不仅有水土保持、消音吸尘、净化空气、构建生态群落等方面的保护作用,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林下光照在70%~80%,适宜人们在林下空间散步、互动、锻炼、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生态福利。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生态系统同样需要水的支撑。应对水资源短缺,贯通河湖湿地资源,是天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一步。屏障建设启动以来,天津按照系统化原则,以“内疏外联、全面贯通、串联成网”为目标,对河道、干渠进行了疏通整治,结合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对湖泊、湿地和坑塘洼淀进行了系统清理与连通,不仅有效地保证了生态用水,还消除了劣Ⅴ类水,有效改善了水质。

“20世纪70年代,我曾参加北大港水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那时,‘甜水井’不甜、‘上古林’没有树,是其真实写照。如今,天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实实在在地让人们看到了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巨大变化。”天津市水利专家练达仁深有感触地说。天津采用“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规划布局,形成了海河生态保护带、古海岸和卫南洼生态绿廊、永定新河和独流减河河流湿地涵养带,通过南北河系沟通、河湖湿地相连,把北大港水库和七里海湿地两个最大的湿地水库贯通一体,形成了绿色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水环境相辅相成的格局,很好地适应了天津水资源的特点。

气候条件改善是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又一成效。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是一个对未来发展增绿、留白、留璞的过程,是一项运用自然生态学原理对土壤、大气、水体进行治理与保护的工程。3年多的阶段性建设,收到的是综合效果。通过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数据分析生态屏障区的变化,综合计算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建筑指数等评级指标,对绿屏的生态遥感指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的结果显示,高质量生态区域不断增加,原有水体和湿地被修复,面积逐渐扩大;海河南北两侧、永定新河北岸和古海岸湿地、卫南洼湿地廊道等区域优良生态环境面积明显增加。~年,屏障区内生态质量处于中等以上的区域面积由.36平方公里(占比48.96%)扩大到.69平方公里(占比66.13%),提高了17.17个百分点。年,优和良的生态环境面积大约是年的9倍。

据统计,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通过治污、植绿、理水、修田、串联生态斑块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林田水草、河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大气温度、降水量、水文地质、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家评估结果显示,现在绿色生态屏障已显现出规模性生态效益。比如,地表水质全面提升,水质指标达到了Ⅳ级、局部达到Ⅲ级;地下水位平均提升9.5米,地面沉降控制明显;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46微克/立方米,达到优良级;区内生活垃圾处理率接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极大改善,综合生态效益正在逐步释放。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天津将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拼劲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坚持“目标不变、方向不变、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倒逼屏障区产业转型和提升,全面推进二三级管控区绿化和环境整治,加大后期管理治理力度和生态数据监测,持续推进一级管控区建设全面升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7%以上,森林覆盖率在目前25%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到年,发展成一片绿色生态体验带、绿色产业发展带、绿色财富聚集带,为京津冀发展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陈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重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治理修复等工作,有效发挥现有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碳库的固碳作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原标题:《“绿谷”“绿峰”“绿珠”......天津这样绿起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