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园林绿化 >> 园林绿化发展 >> 正文 >> 正文

高大伟聚焦北京名城保护呵护首都绿水青山

来源:园林绿化 时间:2023/5/27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mip.39.net/m/mipso_5252039.html

名城保护·大家谈

本次活动全面回顾了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历程,搭建多方对话平台、传达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名城保护经验、分享实际工作心得,推动凝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共识,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发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名城保护工作者的新作为新担当。

高大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

大家好!很荣幸也很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分享我市通过园林绿化建设,传承千年文脉、重塑古都风貌,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情况。

一、古都格局绿色基底——园林绿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北京老城具有极严谨、极完整的城市设计下形成的整体秩序,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色。古都北京历经了元明清的发展与近现代演变,“平地起蓬瀛,城市而临壑”,园林绿化一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礼制祭祀功能为主的坛庙园林、皇家休闲生活功能为主的皇家园林、服务府宅门第的私家园林,加上河湖水系、四重绿色城廓、棋盘道路绿化、胡同四合院绿化等,构成了“半城宫墙半城绿”的古老北京城最厚重的景观意向。

千年古都的格局,体现在内城与外城的规划方正、坛庙宫殿的设计对称中,也渗透在北京城的园林绿化中。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核心区共有株古树,东城西城各余株。这些“活文物”呈现出的规整有序和端庄平衡,充分展现了首都古城城市布局中对严谨完整的经典中式美的极致追求,是北京古都格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织补文化宜居——园林绿化与名城保护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北京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市委、市政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动北京这座城市深刻转型,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千年古都更加彰显大国首都的风范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魅力。

核心区老城景观重塑。过去几年,我们严格落实遵循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古都风貌,先后开展中山公园管理用房、医院、少年宫等60余项腾退和修缮项目,恢复北海大佛寺、景山寿皇殿、太庙古绿地等6公顷古园林,保护恢复了这些记录老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印记。完成天坛公园西门周边、永定门外大街、地安门外大街等景观提升,建设完成鼓楼外大街绿地、燕墩公园,实现南中轴御道全线贯通,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全面提升;建成广阳谷、新街口、常乐坊、新中街等多处城市森林,为市民提供了亲近森林的场所;推进留白增绿,新建校尉胡同、香河园、京韵园等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余处;结合“千街百巷”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前门、东四等历史文化精华区保护修缮,完成千余条背街小巷美化提升;打造全长6.8公里的什刹海环湖绿道,8.9万平米的大通滨河公园,精心构筑绿色网络,初步形成了环二环文化景观环线。到年底,东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7%,公园绿地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4.05%;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82%,公园绿地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7.73%。

三条文化带园林绿化建设。统筹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生态文化建设,实施了北法海寺二期遗址保护、西山方志书院、香山二十八景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进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西海子公园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十三陵林场沟崖玉虚观文化景观保护提升、长城周边山体生态修复。久久为功,运河文化带内已经开放55处公园,长城文化带内先后设立了40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7类资源保护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成了25万亩彩叶林和开放了多处公园。

让古树名木“活起来”。精细保护管理古树名木。修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编制古树名木保护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计划,构建了古树名木四级管护体制机制。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古树名木体检,实施覆盖率%;一树一策,加大重点濒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力度,加强古树名木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了古树基因保存和扩繁。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开展系列科普文化活动。

三、公园城市时代风范——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园林绿化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建设公园城市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课题,也是展现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国际风范、首都形象的新内容,擘画了让绿水青山成为首都靓丽底色的新蓝图,开启了园林绿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大力保护历史名园山水格局,充分展现北京古都历史景观风貌。完善历史名园保护管理相关标准,对建筑、水系、古树名木、植被群落等进行整体保护,提升历史名园的完整度和真实性。以历史名园为载体,发挥名园“博物馆”功能,挖掘不同历史名园的植物文化和植物特色,增强传统园林文化底蕴。科学保护古树,完善保护措施,持续开展濒危古树名木抢救,推进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整体保护新模式。

持续扩大绿色空间规模,织补城市生态肌理。结合中轴线申遗、老城整体格局保护,推动六海八水、四重城郭、九坛八庙、文化景观环线的规划绿地落实,完善核心区园林绿化网络格局,构建核心区“两轴、一城、一环”的空间格局。结合城市更新、“疏整促”专项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实现公园绿地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以“千年古都、绿意悠然、槐香榴红、乐居生活”为愿景,因地制宜开展胡同绿化改造提升。利用胡同内具有绿化潜力的空间,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植物,运用传统胡同景观元素,为胡同增绿。推进“院中一棵树”专项任务,增加胡同大树浓荫。见微知著,讲好胡同故事,传承好胡同文化。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施“公园+”提升工程,结合“书香北京、博物馆之城”等文化项目,在符合公园定位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建筑使用功能,满足市民的多元生活需求。针对现状公园绿地进行全龄友好改造,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合理布局场地、配置功能、选择植物,全方位完善提升公园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因地制宜设置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科普标识,丰富公园绿地功能。

注重绿化空间连通性,打造互联互通的休闲游憩体系。打通最后一面围挡、接通最后一段路,通过绿道、绿带将历史名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共享游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有机联通衔接,形成大园小园串联、步行骑行舒适有序、游憩健身随时随地的游赏式、生活化公园街区。推动道路中分绿化带、双排行道树等道路林荫化改造,形成公园式街道、花园式胡同,促进生态、生活功能有机融合,形成“远眺大树浓荫、漫步公园连线、驻足花园美景”的公园城市核心区。

聚焦三条文化带建设,展现生态文化独特魅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以古道、绿道、步道为骨架,以西山永定河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密集区为主体,打造特色文化生态组团;持续提升三山五园地区景观风貌,保护好“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园林空间。长城文化带,突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打造层峦叠翠的长城园林文化景观风貌,以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区域为重点,加强长城沿线彩叶林景观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纵贯百里、城水相融的历史景观文化风貌,增强沿岸生态文化景观服务功能,构建滨水绿道系统,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趣味性。

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园林绿化的发展见证了北京城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发展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的历史脉络和必然趋势。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首善标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谱写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绿水青山呵护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文章根据高大伟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演讲者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