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顾村公园第三届樱花节吸引游客万人次,最大单日客流达14.98万人次。
当时的“樱花热”,反映出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与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消费升级,也暴露出特色景观绿化、多功能公园绿地的不足。
近十年后,顾村公园不再是赏樱的唯一选择。“以前要坐20站地铁去顾村,现在出小区走10分钟,就有樱花和郁金香,还有无敌江景!”家住黄浦滨江带附近的居民感慨:“现在随处走走,就有惊喜。”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有类似获得感。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生态空间,承载市民群众的“诗和远方”。
截至年底,上海公园绿地面积为公顷;年底,增至公顷,相当于十年间增加了27座辰山植物园。
“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这是过去对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形象比喻,随着绿意渐浓,比喻升级为“一间房”——截至年底,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8.7平方米,比年多出1.1平方米。
寸土寸金仍坚守生态
上海地域小、人口多、缺山少林,生态资源相对紧张,但仍然在坚持不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
年9月,嘉北郊野公园试开园,被称作上海版西溪湿地——20多公里的河道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从外围把整片郊野公园包围起来,又在内部把田野分隔开来,稻田、瓦房、石桥,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
根据上海市规划,上海将建30座郊野公园,目前已开放8座,成为市民节假日的新去处。
很难想象,10年前,嘉北郊野公园还是一片冷清的农地,生产效率低下,零星的小作坊和破败的自然村落散落其中。上海新一轮土地整治保留、提升原有土地的农业生产、林水涵养等功能,以及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和景观风貌,使其转型为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乡土、城镇来客休闲休憩的郊野空间。
据嘉北郊野公园建设方负责人回忆,放着紧邻上海西北部新城区一侧的潜力之地不开发,用来打造郊野公园,这样的“舍经济换生态”曾让一些人大呼“看不懂”。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大胆先行先试,最终,嘉北郊野公园一期开园涉及的84家企业和户农民基本全部撤离,共释放出.52公顷建设用地。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样的“魄力”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世博会后,后滩地区被誉为上海第二个陆家嘴,经济价值极高。经测算,仅现在用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的这片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亿元。
但上海经受住了眼前利益的考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秉持更新的理念,牢牢守住中心城区这片约公顷的宝地,早早下定决心,将其打造成高品质生态空间,回应人民群众对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
年的最后一天,历经4年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率先揭开神秘面纱。四座上海世博会原场馆“守护”的时光印记大道,承载着唤醒上海江南古典园林底蕴使命的申园……完美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文化公园让市民连连赞叹。
投资自然,带来的是更长久的生态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不竭源泉。
近年来,上海“大手笔”不断: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宣告贯通;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滨水岸线基本贯通开放;年,上海宣布“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千园工程”,使公园跃升至座以上,并用15年,以外环绿带为骨架,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幅生态之城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公园绿地更“平易近人”
截至年底,上海共建成座口袋公园。随着一处处口袋公园的建成,市民在“家门口”踏青赏花的愿望逐步实现,成了上海绿地建设“平易近人”、以人为本的缩影。
今年初夏,绣球花开得正盛。金山区石化四村小区的居民感慨,以前想去大面积种植绣球花的辰山植物园欣赏花海,至少要换3辆公交,单程不少于两个半小时。3年前,月亮湾花园建成开放,出小区走多米,就有规模可观的绣球花景观。
截至年底,上海有座城市公园。接下来的14年里,要年均新增座以上的公园,对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是一项挑战。
熟练地“见缝插针”,是破解空间有限这道难题的良策,也十分契合口袋公园的特质。
“近年新增的公园中,相当一部分是小体量的‘精品’。”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表示,上海聚焦中心城区公园布局盲点、均衡性等问题,将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新建、改建一批口袋公园。
规模虽小,但口袋公园的设计、建设并不容易,除了一般公园应有的基本功能,还因为与社区的距离更近,需求更多元,可能要叠加商业、社区活动、小型体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功能。
“雀小脏全”,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的一项原则。
去年改建开放的徐汇区乐山绿地,一座喷水池背后的巧思让乐山六七村的居民方贵华竖起了大拇指。平时让人穿行嬉戏的动感喷泉关闭后,一个以抽象的“乐”字为中心的小型广场显露出来。喷泉广场周边白色石墩的功能更是“一石三鸟”:既是隔离带,又是座椅,还内嵌光源用以夜间照明。
“从小住到老,总算有一个像样的公园了。”方贵华说,这一片社区居住密度高,配套差,平时散步想找块绿地至少走一刻钟,全新的口袋公园仿佛一束照进大家心里的光。
激发美好生活创造力
高品质的生态空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既是享受者,也是“建设者”。
到年,上海将基本建成环城生态公园带——一个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
根据目前规划,环城生态公园带上将有50座公园,现已建成14座,还将提升改造、新增36座。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怎么建,主要听老百姓的。
去年秋天,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引发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