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日消息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消息,我国首部《湿地保护法》于6月1日起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北京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湿地保护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生态系统立法空白,是健全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湿地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湿地保护法》的条款设置和制度设计侧重于对重要湿地的保护、修复,对一般湿地的保护多为原则性规定。《湿地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全面、体系协调、功能完备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资料图(来源:CFP)
北京初步建成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湿地保护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湿地保护具体办法。”北京年5月就实施了《北京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目前北京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下一步,北京将根据《湿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修订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进一步健全湿地保护制度体系。
自《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全面开展了湿地保护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六个地方标准,在《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中提出规划建设森林湿地复合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北京市对国家重要湿地、市级湿地和区级湿地实行名录管理。为提升重要湿地管理水平,市园林绿化局会同市水务局、市农业局等部门进行湿地名录的制定及公布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
全市湿地面积6.21万公顷
根据年度“国土三调”调查成果,按照《国际湿地公约》口径统计,北京市湿地面积为6.21万公顷,其中湿地地类面积0.31万公顷,湿地归类地类面积5.90万公顷。湿地地类包括灌丛沼泽、内陆滩涂、森林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湿地归类地类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干渠、水田。据悉,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北京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北京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1万公顷;建立了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沟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批建了怀柔区琉璃庙、大兴长子营等9个市级湿地公园,总面积余公顷;组织开展了延庆曹官营、密云清水河、房山拒马河黑鹳、房山佛子庄以及怀柔喇叭沟门等10个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总面积余公顷。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再添小微湿地50处
年8月,《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明确北京湿地要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明确到年,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7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50个等近期目标;到年,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8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个等远期目标。为细化分解落实《规划》的相关要求,市园林绿化局制定了北京湿地保护修复近三年的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推进《规划》和北京湿地保护修复三年工作方案的有序实施。
北京市计划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设小微湿地50处以上,总面积50公顷,持续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示范作用。全市还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以小微湿地建设为切入口,以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大湿地恢复与建设力度,提升湿地生态质量。
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动率先在生态涵养区开展补偿试点工作,将有序推进本市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出台。年12月31日,北京市财政局印发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通知,将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纳入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为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考核,落实各级湿地管理部门职责。同时,加强湿地监管,逐步建立完善基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的湿地资源监管模式和工作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制止、处置涉及侵占湿地、违规违章建设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