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政务服务“简易办”等一系列“威海探索”实现“全省率先”,城市面貌愈发精致,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回望,全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显著提升。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率。这一年,威海以改革的方式激发创造活力,在深化改革中让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面貌持续更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激发更多动力和活力。
“软”“硬”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动能澎湃
迈进“十四五”,在新形势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有力高效的工作抓手。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威海加快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新动能。
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年)》出台,威海高质量落实“三个坚决”,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在改旧育新中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出路。
年,威海进一步完善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1+4+N”创新平台体系。一年来,通过开展“双走进”活动,梳理企业需求,并在全省率先实行创新平台评级机制,以创新机制改革驱动科技创新。
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催生出一系列“化学反应”:瞄准行业共性问题和“卡脖子”技术,威海梳理关键技术项目余项,实施年度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项,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推动供给端、需求端和服务端三端发力。
聚焦创新、全面发力,同样发生在海洋这个高质量发展要地。统筹全域创新资源,威海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以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板块为主体,加快海洋生态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一年间,国际海洋科技城已吸引15个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落户,与6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回顾,威海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持续优化“看不见”的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培育最好的“土壤”。
原本涉及3个部门,如今只用准备一份材料、经过一个窗口——随着“七证合一”的正式推行,全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已经缩短到1个小时。
“七证合一”的收获不是个例。聚焦城市发展的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威海率先在全省打造首个政务服务“简易办”品牌,率先上线“威海营商行”全景式集成平台,积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打造起要素加快聚集的“强磁场”。
截至目前,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可全程网办率达到97.87%。办事更便捷、经营更轻松、前景更光明,越来越多的企业体验到了“轻装上阵”的舒心。
打造精致城市建设“威海样板”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的用心用力。随着精致城市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威海聚焦城市建设体制机制,以新一轮的改革入手,尽全力扮靓城市每一个精致细节。
从地下停车场可乘坐电梯直达公园,整个公园无障碍通行;随处可见集成监控、照明、背景音乐、无线网、一键紧急呼叫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灯杆;直饮水设施水温恒定,天再冷也是暖暖的——来到金线顶公园,智能化的设备和人性化的安排,让这里处处都体现着精致气息。
公园虽小,却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无比精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搭建起法规条例的总体框架,年2月1日,全国首部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威海正式实施,用22个专项、50项指标进一步明确精致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
让城市建设不仅“有法可依”,也“有章可循”,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细节,我市以地方标准的形式,同步发布实施了《城市道路综合整治技术导则》《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小游园建设管理技术导则》等5部技术导则。不论是道路综合整治、人行道建设,还是沥青及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小游园建设管理、园林绿化养护,以具体的数据语言让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
改革之举,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令威海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
通过视频监控数据,连接起全市条河流、座水库、27处海湾、道路交通和港口码头,年,在系统集成改革思路下,全市河湖水系一体化治理成为可能——“大数据+河湖湾长制”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河河有人看、湖湖有人管”的闭环式管理。
保护最美的环境,探索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威海将改革的思路贯穿于生态建设始终。年,威海连续出台“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评价办法,用更加严格的措施和更有力的手段,持续巩固这片碧水蓝天。
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完成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保持全省第一……越来越多的生态荣誉,见证了威海改革的丰硕成果,也印证着这座城市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有效路径
年5月1日,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建成通车。自此,原本散落在全市各个乡村的旅游景点通过一条公路“串珠成链”,共同将威海凝聚成为没有边界的“大景区”。
一条道路带来的变化,印证着顶层设计思路的升华。将改革的视角从“一城一寨”拓展到全域全局,威海统筹全域资源,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让更多群众在改革中获利受益,努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
自动给水、自动温控、自动施肥,在位于宝石山样板片区的环翠区羊亭镇宋家疃村,传统的西红柿种植也有了“科技范儿”;按照“农业+科技”的产业振兴思路,这里引进了国内一流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结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创新”“技术”“精致”,这些在城镇发展中反复被提及的词语,如今也已遍布威海广大乡村。年,威海出台《支持乡村振兴十条激励政策》,创新“乡村振兴规划师下乡制度”“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广,让“精致农业”成为全市特色。
一年间,20名“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和12个“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推广示范区”成为全市学习典型,33个省级以上农业项目落户威海,威青1号无花果成功入选农业部良种登记,实现全市“零”的突破。精致农业,随着改革的脚步逐渐实现“质”“效”的双向提升。
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难题的“关键一招”,威海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参与托管服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村庄全部清零,95.7%的农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
城乡融合发展,还体现在村民身边环境的不断提升。
有的埋进地下,有的整齐捆扎,来到文登营镇岭东村,原本耷拉在墙头上的电线被拾掇得干干净净。一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秋冬战役”,让这座村庄的“颜值”又上了一个台阶。
以机制改革带动乡村建设,威海全面启动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信用体系创新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模式。年,全市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市级个,“信用进农村”建设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乡村外部“硬环境”和内部“软环境”的共同提升。
底色更厚、颜色更美,成色更足,城乡融合发展之下,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Hi威海客户端记者匙亮/文孙大伟杨正/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