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川派盆景诞生了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门兴于唐宋,成型于明清的传统技艺,活到今天,古老而年轻,高雅又大众,是文人的案头清赏,也是植物爱好者的家居点缀。每一件川派盆景作品背后,都有一位将毕生技艺、素养和情感倾注于手下的盆景制作师。
盆景做成立体画
九点上班,每天早上八点,李祥林就会出现在单位武侯祠,烧一壶开水,然后去盆景园里转转,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整。等工人来了之后,就指导他们修剪、施肥和养护,整个武侯祠只要是绿色的都在他的工作范畴之类。他是武侯祠博物馆古建园林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也是川派盆景大师、市级川派盆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在塔子山公园工作的时候起得更早。每天6点半就到公园,先跑一个半小时。”年,十八岁的李祥林到塔子山公园,拜川派盆景大师周厚西为师,从草花栽培开始学起,一学就是十年。
“师父要求我们天天除草,必须是蹲在地里干活,除了上厕所,一上午都不能起身。”当时李祥林喜欢看武打片,看到练功的人先从扫地、挑水开始。他悟到,功夫和盆景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那些活儿都是练人的耐性和基本功。很多人半途而废,他却坚持下来,练就了好手法。李祥林说自己技艺“速度之快,灵活很强”,都归功于那时的训练。
“从师父那里,不仅学到技术,最重要的是学做人,然后学做事。”提到师父周厚西,李祥林充满感激。今年五月,周厚西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周厚西作品
李祥林回忆,在塔子山公园,午饭经常是干锅盔,吃完就开始干活。“当时我们不追求报酬,追求的是艺术。”在塔子山,他学会了菊花及草花的栽培技术,对盆景植物的习性和养护有了深入了解。塔子山公园以前是苗圃,没有制作盆景的条件,他们自己创造条件,看到风吹坏或人为损坏的树桩就取回去,用作盆景材料,最有特色的是雪松大型树桩造型。
业余时间,李祥林经常到望江楼公园邹秋华师爷的盆景园里,帮忙除盆景杂草,认识盆景材料。先认石头,从一堆石头分类开始,练眼力和识别能力。他慢慢学会了假山石的石纹、石质等山水盆景前期的基本功。邹秋华在望江楼公园工作,擅长竹石盆景,年被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邹秋华跟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李忠玉、陈思甫等学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李忠玉和国画家冯灌父合作,将画意与山石、树石盆景结合,丰富了川派盆景的创作意境。
年“五省市花博会”在贵阳河滨公园举办。李祥林有幸和邹秋华、何子元、杨永木、周厚西等专家组成四川代表团,负责布置川派盆景大型展览。由于原材料运输出了问题,留给四川代表团的布展时间非常紧张。李祥林和师爷们连夜赶工,熬了两个通宵,将展区布置得精细、玲珑。有一位川派盆景大师,看到当地的石头不错,灵机一动,运用到现场的展览景观中。那次展览的效果很好,四川代表团拿到了最高奖项。李祥林全程参与了几次类似的展览,“师爷们的心血和吃苦耐劳,我都看到了,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知识。”
学成之后的李祥林去了成都市园林技术工程公司,开始做园林绿化工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盆景和景观工程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植物的配置技巧,营造出来的东西是比较舒服和得体的,并诗情画意。”学徒期间,李祥林设计了四川宾馆的绿化景观,草坪之上种几棵造型奇特的苏铁,与建筑搭配有一种简洁之美。前几天他去看了,发现当初设计的景观依然保持得很好。
到武侯祠博物馆工作后,李祥林在园林景观和盆景方面进一步发挥。年,他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完成听鹂馆的庭园布置,蜿蜒的溪流,错落有致的盆景,给游人营造了一个幽静的空间,年在此成功举办了全国盆景大赛。一年后,他开始全程参与“锦里古街”一期和二期建设,将盆景、园林、景观和古建筑融为一体,一草一木一石都与建筑相得益彰,又富有古典韵味。年,锦里开市后非常火热,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景区”等称号,随后锦里模式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祥林认为,锦里模式不能复制,但是能延伸。延伸背后是文化作底蕴,锦里是三国文化,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文化。
李祥林作品《探》
年,李祥林开始造盆景园,园址是群贤堂和孔明苑之间的空地。他充分利用地形与地貌筑土砌石,构成区域高地,平坦的地势有了起伏变化,又引入溪流,使整个武侯祠的水系相通。叠山理水之后,整个园林活起来了,主角盆景开始登场。盆景园的两个入口处各有大型山水盆景,蜀山蜀水容于一盆,引人驻足。李祥林最得意的那个山水盆景灵感来源于九寨黄龙,身在盆景园就能感受到九寨沟和黄龙的山水神韵。妙的是这个盆景的另一个观赏视角在武侯祠文物区外,在西区游览的游人隔着溪流,依然能看到葱茏的石山草木,清澈的溪水从一阶阶的梯田流过。别小看这一盆山水,常常吸引很多人买票进园。
盆景园有多平方米,园子里的四条小路,路路相通,走到一个高台,以为走不通了,结果还有台阶可下。路旁花木扶疏,盆景错落有致,溪流上的三个小桥也不同,可谓处处是景,移步换景。李祥林分析这样设计的好处,“每年大庙会,来武侯祠的人很多,但在这里不会拥挤。站在最高点也只能看到桥,看不到道路,这就是技术发挥的艺术效果。”
武侯祠里的山水盆景
艺术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李祥林喜欢看名家字画,最喜欢齐白石的画,“看人家好在哪里,一直在思考怎样把平面的画展现在立体的盆景当中。”看见书法中干净的笔划,他不断提炼到作品中,做出来的盆景不“拖泥带水”。李祥林的另一个爱好是摄影,前几年他和师父到川西自驾,沿途拍摄风景,九寨黄龙的那个山水盆景,灵感即源于此行摄影。
“艺术没有止境。五分吃苦耐劳,悟性占三分,剩下的两分是不断努力,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李祥林感叹盆景和园林都是系统工程,要研究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历史文化,也要常常鉴赏书法、国画的艺术魅力,融入山水文化,还要懂力学、风水学、建筑学等。盆景的背后是文化,他没事儿就看古代典籍如《西厢记》《论语》《园冶》等。
李祥林去日本两次,震撼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理念,那种熏陶无处不在,身为文化传承者“觉得自己好渺小”。李祥林认为,传承川派盆景需要从娃娃抓起,前几年武侯祠博物馆尝试开设了针对小朋友的景观三国课。目前从事盆景产业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形成产业链。他觉得应该有系统的规划,把文化、旅游、绿道、景观、盆景、专业市场等资源整合起来,开发成大旅游,让不同的人群有选择,比如赏海棠盆景去武侯祠,看竹石盆景到望江楼公园,喜欢艺术性盆景的人去精品盆景园……
在盆里写诗
和李祥林一样,胡世勋也是“盆景优则园林”。今年76岁的胡世勋在温江万春镇拥有一个多亩的川派盆景文化艺术基地。他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也是川派盆景大师,他的作品融合了山水的秀丽与壮观,田园的自然与和谐。
胡世勋做的第一个盆景是梅花树桩,灵感来源于陆游的《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胡世勋年轻时特别喜欢看书,一开始看白话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那时条件有限,他和朋友之间交换书看,还经常向温江中学的一个语文老师借书。看得不过瘾,胡世勋又去当地老夫子那里找书看,看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今古奇观》、唐诗宋词、陶渊明的诗……晚上下工后,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公社里放电影也不去看。一本《红楼梦》,他看了四遍,记了很多里面的诗句、联句。因为浸润在古诗词中,他对梅花产生兴趣,开始做梅花盆景。
胡世勋
实际上,川派盆景与诗的关系密切,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陆游都是盆景爱好者,他们都曾写过关于盆景的诗。苏轼、苏辙在眉山的耕读生活中,懂得了种松法和果树嫁接之法。苏轼还曾经制作芭蕉、石榴盆景,也擅长制作山石盆景。他曾写过一首《咏山石景》: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
陆游关于“盆景”或“园林”赏景的咏叹,多达数十首。入川任剑南节度使之后,他曾在《剑南诗稿》里盛赞川派盆景,比如《假山拟宛陵先生体》:
叠石成小山,埋瓮成深潭。
傍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
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
川派盆景,又名剑南盆景。剑南源于唐代行政区划“剑南道”,管辖今四川、重庆大部分,治所在成都府。“剑南盆景”一说,最早见于南宋诗人王十朋写的一首诗,诗题就是《剑南盆景》:
二公心古貌清癯,趣在林泉兴味疏。
寸碧从来锦江远,九嶷分向西山居。
山中丘壑如金谷,笔下波澜陋石渠。
我有千峰藏雁荡,擎天一柱插空虚。
诗人在原序里交代,金华先生有一块碧绿的奇石,是从遥远的四川带过来的,制作成状似雁荡山群峰的山石盆景,放在几案之上。宋朝南迁之后,上流社会对奇石的喜爱影响到川派盆景,使其在石材发掘利用和以小见大方面有了突破。川石也受到名流雅士的欢迎,南宋《洞天清录·怪石辨》曾有评价,“川石奇耸,高大可喜”。
胡世勋作品《波上寒烟翠》
除了诗歌,温江种植盆景和花木的传统也影响了胡世勋。他记得小时候,奶奶喜欢花草,他跟着去买过石山做盆景。他在一个庙里读小学,学校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优良树种,比如特别大的罗汉松,还有一棵巨大的垂丝海棠,下花雨时直好看了。他自己也经常到住在果林里的同学家玩儿。
60年代初,20岁左右的胡世勋开始真正接触盆景。他曾在二王庙附近修河道,距离堆公园很近,没事儿常去公园,向老师傅学习盆景造型技术。一有机会,他就到处看盆景,拜师学艺。胡世勋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罗汉松无根嫁接法上取得突破,一棵树可以变成几棵树。他笑言,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结合了中医治跌打损伤和西医器官移植的技术。
年,胡世勋开始大量栽盆景。80年代初,信息和物流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卖盆景需要上门推销。年,胡世勋用纸箱装着一些苗木和盆景,和同伴一起坐了28个小时的火车到达郑州。他们两个人跑遍当地的苗木市场、景区、技校和大学,现场表演盆景技艺。一开始不是很理想,“98块钱的苗木生意也捡起来做”。幸运的是接到了一笔大的订单,郑州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订了五千多元的苗木生意。回到成都后,胡世勋加紧管理苗子,对方来看了之后就成交了。当时运出去主要靠火车,装车的时候下面放绿化树苗,上面放盆景。从业几十年,胡世勋的盆景远销深圳、香港,最远的卖到韩国、日本。
从几分自留地开始,胡世勋的盆景规模越来越大,搬了四次苗圃。年,他把苗圃搬到温江现址,目前已有多亩苗圃。年,胡世勋创建了个人盆景展示园,清一色的川西民居建筑,青瓦、飞檐,有廊、有亭,上千盆景错落有致。这里既是私家园林,也是成都市川派盆景文化艺术基地,今年还入选第二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同时入选的有扬州瘦西湖、无锡中国杜鹃园和杭州花圃等。
胡世勋的盆景园林
在修建盆景园的过程中,胡世勋参与设计、施工,打通了园林景观的任督二脉。此后,他带领团队承接全国各地的园林景观项目。胡世勋说,“有些时候盆景卖不到钱,就要等等,要做点苗木、景观生意来养盆景。”他公司的一个景观设计师回忆,前不久胡世勋和年轻人一起熬夜准备一个重庆的项目,第二天又要早起赶动车。年轻人们都担心他身体扛不住了,没想到他还挺精神的,“对胡大爷来说,修剪盆景就是休息了。”采访过程中,胡世勋不断接到电话,即将在泸州举办的川派盆景展览筹备会需要他。
白天工作结束后,胡世勋晚上必看京剧。他几岁开始看川戏,那时候跟着大人去赶场看戏。“现在川剧很多地方都没演了,没办法只能在电视上看京剧。”胡世勋最喜欢京剧的唱腔、念白,“唱词基本上跟诗词有关,是从古至今慢慢修改出来,非常优美。盆景和戏剧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很有帮助。”在胡世勋看来,盆景也是一门艺术,和文学艺术、舞台艺术、音乐艺术结合,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胡世勋看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发现舞台背景有许多山,觉得对盆景造型有帮助。他不管做盆景,还是做园林,都喜欢从戏剧、《红楼梦》等古书里的景色描写找素材。
“盆景涉及到艺术,要做出诗情画意,需要文化素养。”胡世勋的徒弟一开始是高中生,后来是初中生,现在硕士、博士也有来学的。胡世勋盆景大师工作室是四川省教育厅立项的技能培训工作室,经常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的学生前来实习,每年还为温江多人培训盆景、苗木技能。盆景工作很苦,太阳很晒也需要除草、打药、剪枝、造型等。胡世勋说,学盆景三年也不能满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尽管年近八旬,他依然干劲十足,“现在我这儿也是川派盆景博物馆,一定要做好啊。”
李祥林把书法画意引入盆景,胡世勋用盆景表现诗歌意境,经过他们的匠心创造,川派盆景充满诗情画意,宛如“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一棵好的树桩需要上百年才能成型,从盆景素材到成品需要创作者倾注数十年的心血,每一件精品盆景背后都是一代代川派盆景制作师传承上千年的技艺和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149.html